67岁的他,给村里义务修路修了28年
67岁的他,给村里义务修路修了28年
67岁的他,给村里义务修路修了28年扬子晚报网5月21日讯(通讯员 蔡书娇 记者 孙锐)在(zài)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罗庄村的(de)乡间(xiāngjiān)小道上,总有一个佝偻却坚毅的身影,推着满载石料的三轮车缓缓前行。铁锨与碎石碰撞的声响,如同岁月的节拍,诉说着一段跨越两代人、长达28年的修路(xiūlù)传奇。主人公李生,这位67岁的老村民,用(yòng)一把铁锨、一辆三轮车,接过伯父手中的“接力棒(jiēlìbàng)”,在乡间土路上铺(shàngpù)就了一条温暖人心的“民生路”。
退休老党员的桑梓情怀(qínghuái)
时光回溯至1987年,罗庄村的乡间小路上,一位银发老人的身影格外醒目。李太泽,这位从信用社退休(tuìxiū)的老党员,望(wàng)着雨后泥泞难行(nánxíng)的道路,毅然扛起铁锨、背起背篓,踏上了义务修路的征程。
罗庄村地处温泉镇偏东南,彼时全村尚无一条硬化(yìnghuà)路。每逢雨季,泥浆没过脚踝,孩童上学需(xū)家长背着蹚水,农用三轮车常常陷在(xiànzài)坑洼中动弹不得。“老百姓抬脚就是泥,我看着心里难受。”李太泽朴实(pǔshí)的话语中,藏着一名老党员对乡土的赤子之心。
1989年汛期,一场暴雨冲毁了(le)村通往镇里的(de)主干道,2米宽(kuān)的路基塌陷形成深沟,过往车辆被困。李太泽心急如焚,在无资金(zījīn)、无人力的困境中,他做出了令人不解却佩服的举动——拆毁自家院墙,用青砖石块紧急封堵(fēngdǔ)豁口,随后又往返集镇数十趟,肩挑背扛运来砂石填补路基。“那时候半夜还能看见他打着手电铺路,墙拆了家里漏风,他却说‘路通了,心就敞亮了’。”村民徐志高(xúzhìgāo)回忆道。
寒来暑往,李太泽用坏了12把铁锨、背烂了15个背篓,义务修路十余载。他的身影(shēnyǐng)成为罗庄村的“活路标”,更在(zài)侄子李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:“大伯修路时,额头(étóu)上的汗珠掉在土里,像在告诉我什么(shénme)是责任。”
从独轮车到三轮车的廿八(niànbā)载坚守
1997年,李太泽临终前紧握着李生的手:“路要是坏了,你得接着修。”这句嘱托,成为李生余生的“军令状”。从此,罗庄村的路上,伯侄俩并肩修路的身影虽已不再,但新(xīn)的坚守者(zhě)已接过接力棒(jiēlìbàng)。
村西头通往镇区的1公里(gōnglǐ)主干道,是李生的“主战场”。雨季时,山洪裹挟着枯枝碎石将路面冲刷得(dé)千疮百孔,行人滑倒、车辆刮底的事故频发。起初,李生用泥土(nítǔ)填坑,却屡填屡冲。“泥土不经泡,得用石头!”他改用独轮车推来废弃水泥块、碎砖头,每天往返(wǎngfǎn)数十趟,肩膀磨出了(le)茧,手掌裂出了血口。2005年,他咬咬牙花1000元买下一辆(yīliàng)二手汽油三轮车(sānlúnchē),“鸟枪换炮”的背后,是省吃俭用半年的积蓄。
这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,成为李生的“战友”。每逢集镇日,别人赶集买(mǎi)农资、逛商铺,他(tā)却(què)直奔(zhíbēn)大理石厂废料堆(duī)、建筑垃圾场,捡拾碎砖、石块、混凝土残渣。妻子叮嘱他顺路买化肥、蔬菜,他却总把车厢塞得满满当当:“有次他拉回半车碎瓷砖,我以为是废品(fèipǐn),他说‘这玩意儿耐磨,垫在坑底好用’。”妻子哭笑不得,却也渐渐理解了丈夫的“执念”。
有一年(yīnián)夏天,村南一条小路有5米长的路基塌方,李生顶着38℃高温,填入8方石料(shíliào)垒砌;第二年汛期,路段再次垮塌,他(tā)毅然将自家旧房翻新剩下的石料全部运出。村里也(yě)立即安排了其他壮劳力加入了义务修路的队伍,协调车辆物资共同修好了这段路。“房子晚盖几天没事,路不通可耽误大事。”黝黑的脸庞上,汗水混着泥浆(níjiāng),却掩不住眼中的坚定(jiāndìng)。
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温暖接力(jiēlì)
“大暑天,别人在树荫下下棋,老李头却戴着草帽巡路(xúnlù),发现坑洼立马回家开车(kāichē)拉料。”罗庄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李超感慨地说,“他把修路当成了‘晨练’,比上班还准时。”
李生的(de)坚持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乡邻的心。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修路队伍:卡车司机主动将工地剩余的混凝土碎块运到(yùndào)指定地点;退休教师带着孙子帮忙分拣石料;返乡青年自发(zìfā)组建“护路志愿队”,每逢暴雨后便(biàn)跟着李生排查险情。“以前觉得(juéde)修路是他一个人的事,现在才明白,这是咱们全村的‘面子’。”村民李立尚推着小推车加入填坑(tiánkēng)队伍时,笑得格外爽朗。
28年间,李生修了多少(duōshǎo)条(tiáo)路、填了多少个坑,他自己也(yě)记不清。但村民们心里有本账:通往田间的3条生产路不再积水,村口的“肠梗阻”路段拓宽(tuòkuān)成双向道,就连连通邻村的无名小路,也被他默默修补平整。
当车轮碾过平整的(de)路面,当脚步踏(tà)在坚实的路基上(shàng),罗庄村的村民们知道,这条由两代人汗水铺就的“民心路”,终将通向(tōngxiàng)更美好的远方。“老李修路不图名不图利,就图咱走路舒坦。”提起这位“编外养路工”,村民们竖起大拇指。
如今,李生的三轮车已换了3辆,铁锨柄磨得发亮。而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,留给李生修的路也越来越少,跟随他(tā)的三轮车和工具等“伙计”也越来越派不上用场。一组简单(jiǎndān)的数字显示,近年来罗庄村新建改建道路(dàolù)约4万平方米(wànpíngfāngmǐ)、安装太阳能灯50余盏,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,村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。当被问及何时“退休”,他望着远处延伸的村道,目光温和而坚定:“大伯走的时候说,路通了,人心就通了。只要(zhǐyào)我还能动,这条(zhètiáo)路就会一直(yìzhí)走下去。”
扬子晚报网5月21日讯(通讯员 蔡书娇 记者 孙锐)在(zài)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罗庄村的(de)乡间(xiāngjiān)小道上,总有一个佝偻却坚毅的身影,推着满载石料的三轮车缓缓前行。铁锨与碎石碰撞的声响,如同岁月的节拍,诉说着一段跨越两代人、长达28年的修路(xiūlù)传奇。主人公李生,这位67岁的老村民,用(yòng)一把铁锨、一辆三轮车,接过伯父手中的“接力棒(jiēlìbàng)”,在乡间土路上铺(shàngpù)就了一条温暖人心的“民生路”。
退休老党员的桑梓情怀(qínghuái)
时光回溯至1987年,罗庄村的乡间小路上,一位银发老人的身影格外醒目。李太泽,这位从信用社退休(tuìxiū)的老党员,望(wàng)着雨后泥泞难行(nánxíng)的道路,毅然扛起铁锨、背起背篓,踏上了义务修路的征程。
罗庄村地处温泉镇偏东南,彼时全村尚无一条硬化(yìnghuà)路。每逢雨季,泥浆没过脚踝,孩童上学需(xū)家长背着蹚水,农用三轮车常常陷在(xiànzài)坑洼中动弹不得。“老百姓抬脚就是泥,我看着心里难受。”李太泽朴实(pǔshí)的话语中,藏着一名老党员对乡土的赤子之心。
1989年汛期,一场暴雨冲毁了(le)村通往镇里的(de)主干道,2米宽(kuān)的路基塌陷形成深沟,过往车辆被困。李太泽心急如焚,在无资金(zījīn)、无人力的困境中,他做出了令人不解却佩服的举动——拆毁自家院墙,用青砖石块紧急封堵(fēngdǔ)豁口,随后又往返集镇数十趟,肩挑背扛运来砂石填补路基。“那时候半夜还能看见他打着手电铺路,墙拆了家里漏风,他却说‘路通了,心就敞亮了’。”村民徐志高(xúzhìgāo)回忆道。
寒来暑往,李太泽用坏了12把铁锨、背烂了15个背篓,义务修路十余载。他的身影(shēnyǐng)成为罗庄村的“活路标”,更在(zài)侄子李生心中种下一颗种子:“大伯修路时,额头(étóu)上的汗珠掉在土里,像在告诉我什么(shénme)是责任。”
从独轮车到三轮车的廿八(niànbā)载坚守
1997年,李太泽临终前紧握着李生的手:“路要是坏了,你得接着修。”这句嘱托,成为李生余生的“军令状”。从此,罗庄村的路上,伯侄俩并肩修路的身影虽已不再,但新(xīn)的坚守者(zhě)已接过接力棒(jiēlìbàng)。
村西头通往镇区的1公里(gōnglǐ)主干道,是李生的“主战场”。雨季时,山洪裹挟着枯枝碎石将路面冲刷得(dé)千疮百孔,行人滑倒、车辆刮底的事故频发。起初,李生用泥土(nítǔ)填坑,却屡填屡冲。“泥土不经泡,得用石头!”他改用独轮车推来废弃水泥块、碎砖头,每天往返(wǎngfǎn)数十趟,肩膀磨出了(le)茧,手掌裂出了血口。2005年,他咬咬牙花1000元买下一辆(yīliàng)二手汽油三轮车(sānlúnchē),“鸟枪换炮”的背后,是省吃俭用半年的积蓄。
这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,成为李生的“战友”。每逢集镇日,别人赶集买(mǎi)农资、逛商铺,他(tā)却(què)直奔(zhíbēn)大理石厂废料堆(duī)、建筑垃圾场,捡拾碎砖、石块、混凝土残渣。妻子叮嘱他顺路买化肥、蔬菜,他却总把车厢塞得满满当当:“有次他拉回半车碎瓷砖,我以为是废品(fèipǐn),他说‘这玩意儿耐磨,垫在坑底好用’。”妻子哭笑不得,却也渐渐理解了丈夫的“执念”。
有一年(yīnián)夏天,村南一条小路有5米长的路基塌方,李生顶着38℃高温,填入8方石料(shíliào)垒砌;第二年汛期,路段再次垮塌,他(tā)毅然将自家旧房翻新剩下的石料全部运出。村里也(yě)立即安排了其他壮劳力加入了义务修路的队伍,协调车辆物资共同修好了这段路。“房子晚盖几天没事,路不通可耽误大事。”黝黑的脸庞上,汗水混着泥浆(níjiāng),却掩不住眼中的坚定(jiāndìng)。
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温暖接力(jiēlì)
“大暑天,别人在树荫下下棋,老李头却戴着草帽巡路(xúnlù),发现坑洼立马回家开车(kāichē)拉料。”罗庄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李超感慨地说,“他把修路当成了‘晨练’,比上班还准时。”
李生的(de)坚持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乡邻的心。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修路队伍:卡车司机主动将工地剩余的混凝土碎块运到(yùndào)指定地点;退休教师带着孙子帮忙分拣石料;返乡青年自发(zìfā)组建“护路志愿队”,每逢暴雨后便(biàn)跟着李生排查险情。“以前觉得(juéde)修路是他一个人的事,现在才明白,这是咱们全村的‘面子’。”村民李立尚推着小推车加入填坑(tiánkēng)队伍时,笑得格外爽朗。
28年间,李生修了多少(duōshǎo)条(tiáo)路、填了多少个坑,他自己也(yě)记不清。但村民们心里有本账:通往田间的3条生产路不再积水,村口的“肠梗阻”路段拓宽(tuòkuān)成双向道,就连连通邻村的无名小路,也被他默默修补平整。
当车轮碾过平整的(de)路面,当脚步踏(tà)在坚实的路基上(shàng),罗庄村的村民们知道,这条由两代人汗水铺就的“民心路”,终将通向(tōngxiàng)更美好的远方。“老李修路不图名不图利,就图咱走路舒坦。”提起这位“编外养路工”,村民们竖起大拇指。
如今,李生的三轮车已换了3辆,铁锨柄磨得发亮。而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,留给李生修的路也越来越少,跟随他(tā)的三轮车和工具等“伙计”也越来越派不上用场。一组简单(jiǎndān)的数字显示,近年来罗庄村新建改建道路(dàolù)约4万平方米(wànpíngfāngmǐ)、安装太阳能灯50余盏,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,村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。当被问及何时“退休”,他望着远处延伸的村道,目光温和而坚定:“大伯走的时候说,路通了,人心就通了。只要(zhǐyào)我还能动,这条(zhètiáo)路就会一直(yìzhí)走下去。”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